close

建設要對歷史負責    作者/吳年財   (通信員)
 http://www.kmdn.gov.tw/show_pub.asp?pub_id=2007-3-20-20-17-29



    建設在創造歷史要對歷史負責。


網路上看到金湖鎮公所舉辦「金湖寫真,太湖四十」徵求老照片展的活動,讓小小鎮民無限感慨,太湖的開挖是民生用水的建設,是國軍部隊血汗成果,原本可以很驕傲舉證國軍部隊在金門的建設文物-太湖橋,卻在數日前化為歷史,現在的「太湖二橋」以前叫「士官橋」(民國五十六年冬月建),在一片正名的熱浪潮裡,小小鎮民建議金湖鎮公所先將被改建的「太湖二橋」正名,讓活動更有意義。現在被毀的太湖橋(民國五十七年三月竣工,長江部隊協建),按「士官橋」被改建更名為「太湖二橋」,「太湖橋」;筆者推測可能更名為「太湖一橋」。「太湖橋」已經無救,在新橋(仍使用舊橋骨)上不妨立碑紀念,橋兩側有標語(整齊、清潔、簡單、樸素、團結、奮鬥、克難、創造)及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應予復舊。  

    政府的任何建設不只在利民生,更應對歷史負責,金門要走觀光的路,更應尊重歷史文物的保存與復建。而不是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給世人,筆者也不是反對建設,要建設也應注意文物的保存,山外溪整治毀掉一條古橋,太湖橋及士官橋只是冰山一角,也許是因為它們很小,而不起眼,台北的政客玩去中國化的事,咱們金門玩去國軍部隊建設化的小動作,不只是太湖橋士官橋、「後龍橋」如此、金鯨坑道口入口處新作的閘門把興建部隊的字打掉、「神獅」橋變妝的以為是新建的橋、高陽路的「學明橋」改建後卻沒有了名字,虎嘯橋也不遑多讓,虎嘯亭裡畫虎不成反類犬,北山國共爭戰的洋樓原本是彈痕累累的彈孔,卻部分被塗平掉,這是什麼情況,這是我們偉大的建設嗎?做新的比較能彰顯政績,除舊佈新叫做有作為,因為跟以前不一樣。  

    金門的觀光資源非常有限,不起眼的歷史文物容易被忽略,一點一點的消失,久而久之,會變的可觀,觀光不是看看版式的圖檔回憶,包含實際的人、事、地、景物,活靈活現的展示。軍事營區的活化裹足不前,報載「金門力推軍事觀光,將朝博物館群構想前進」,軍事景觀在金門隨處可見,大的到營區的碉砲堡,小到一根三十公分的「集火」水泥樁多的是,本就是以「群」來看(筆者於九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專刊別讓候鳥找不到巢一文就提到是以整體「群」數來看軍事營區),另筆者曾於民視異言堂「毋忘在金」單元裡就反對建大型博物館,以現有的及以後被釋出的營區就夠享用,現要充實的是軟體,筆者較擔心的是行舊營區的活化手段,行大弧度改造工程的建設規劃,讓原味盡失。過去我們對軍事營區的調查過度偏重硬體的存在,小金門的勇士堡、鐵漢堡硬體完善,軟體卻乏善可陳,忽視軍事裝備的存留問題(偏重所接收的退役或報廢的武器),燕南山雷達裝備的撥交未能留在原址作展示是甚為可惜,國軍若能將已退役或報廢的裝備(工通化經理:::等後勤裝備),就地報廢撥交,也可省下運返台灣各基地報繳的運費及裝備因缺零附件報賠費用。運回台灣的舊裝備還是淪為廢鐵或拍賣。趁現在還有,等沒時還要花錢買來作展示。  

    接收的裝備保養是一大問題,不管是委外或請國軍部隊弟兄保養或許可以以招募志工或軍事迷的團體方向來做。湖井頭的事件就不會再發生,陳列品鏽蝕,遮醜態,乾脆下架不展示的駝鳥心態,無助觀光,部隊對裝備有一句話說得好,保養重於修理,修理重於購置,不要等沒有了,才想盡辦法去保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