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提供:網路上摘取的背景資料…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   作者:老賈/賈忠偉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1)
 【不久前曾看到電視台有播出這樣一則新聞-『名將後代官舍畫車位出租 主播李文儀父親年入84萬』。新聞中內容是:年代主播李文儀的父親-李啟聖(憲兵上校退役)在其父親李運成將軍過世之後,並未依法將其官舍繳回,不但霸佔著還畫成停車場出租牟利,一年不法收入高達84萬。我對這則新聞,沒有特別的評論。但是卻不能不談一談新聞中所提及的李運程將軍。你可能未聽過李運成是何許人也,但是卻不能不知道他曾經擔任過副軍長的中華民國第52軍之輝煌歷史。

 

 52軍不但在對日抗戰中,讓日軍視為勁敵,也是惟一一支歷經-北伐、剿共、抗戰、國共內戰等4大戰役後撤退至台灣時仍舊保留完整建制的部隊。尤其在國共戰爭之初,52軍在東北戰場還差一點將林彪的第4野戰軍(4野)趕出中國東北。1949年國府撤到台灣之後,52軍經過整編,蔣介石還計劃在韓戰時派52軍制韓國戰場協助美軍作戰,但計畫因為美國的反對而做罷。52軍撤至台灣之後,由於建制完整當然成為台海的防衛主力與各軍整編之示範部隊,因此在台灣許多部隊幾乎都與52軍發生過親密關係-有的是編入52軍建制後由其協助整訓,有的是移出52軍部分部隊並擴大編制成其他戰鬥單位。所以稱52軍為現代台灣陸軍之父並不為過。】


 首建52軍的是關麟徵將軍。關麟徵將軍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香港玉女紅星關芝琳的親祖父(關芝琳的爸爸是名演員關山,而關山是關將軍的獨子)。關將軍一生戰功彪炳,歷經東征,北伐,剿匪,抗戰,均著殊勳,在整個黃埔將領中晉級最速,1947年(36年)10月蔣介石辭去各軍事院校兼職,時任陸軍官校教育長的關將軍乃升任陸軍軍官學校第2任校長。

 

 1949年秋,蔣介石任命關麟徵擔任陸軍總司令。只可惜在國共內戰時期未獲大用,日後亦因派系因素(關將軍因與陳誠不和)而未來台灣,避居於香港。不過其嫡系52軍卻因全軍來台而名垂青史,像-黃埔軍校第3任校長張耀明將軍,中國遠征軍司令、東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國軍第一個機械化步兵師200師長戴安瀾將軍,在台高級將領如前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劉玉章,憲兵司令陸軍二級上將李運成…等皆為其舊屬。其它如曾參加昆侖關戰役與曾任東北剿匪司令部副總司令的鄭洞國將軍。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曾任臺灣警備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的黃杰將軍…均出自52軍或其前身部隊。1980年關將軍在香港過逝。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2)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防衛台海和平主力-52軍的歷史沿革。52軍最初是由第25師與第2師合編而成。關將軍也是最初創建25師的首任師長。25師成立於1933年1月,其前身是黃埔軍校教導團第2師ㄧ部,後改編為第4師之獨立旅。

 

 25師的歷史演進如下: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教6旅→第4師(師長徐庭瑤)/獨立旅(旅長關麟徵)→第17軍(軍長徐庭瑤)/25師(師長關麟徵)→第52軍(軍長關麟徵)/25師+2師。第2師的前身是粵軍譚署卿、余鷹揚…等部,北伐時分別被改編成第3與第14師,1928年北伐完成,這兩個師合編成第2師,首任師長為顧祝同,後由黃埔一期畢業的黃杰將軍接任師長。


 北伐完成之後,民國18年陳誠任陸軍第11師中將師長、副師長為羅卓英少將,關將軍升任32旅少將旅長,此時系出國民革命軍第2軍之新5師李紀才部嘩變,中央乃逮捕李紀才而以鄧英少將升任師長,並調同屬陝藉的關將軍為副師長。民國19年該軍嘩散,關將軍因此降為中央教導第1師(師長馮軼裴中將)第1旅第1團團長,並參與中原討逆,於著名的柳河溝之役中遇西北軍側擊,乃藉青紗帳掩護斷然以手邊僅剩之一特務排展開一營級正面嚇退敵軍穩定劉子青陣線,戰後調升教導第2旅少將旅長。

 

 中原大戰結束後(20年元月)教導第2師(師長張治中中將)奉命改編為陸軍第4師,由徐庭瑤中將出任師長,將原屬第1、2、3旅改編為第10、11、12三個旅,每旅轄2團。改編後第11旅轄第21、22兩個團。關將軍調第4師第11旅少將旅長(下轄21團張耀明,22團張漢初),民國21年3月,國軍實施整編,第4師改制為兩旅4團編制,其原屬11旅,改為獨立旅,旅長仍為關麟徴;原轄第21及22團,改番號為第1團(團長張耀明)及第2團(團長張漢初),仍隸屬第4師編制。此為關麟徵建軍立業之始,同年獲頒四等寶鼎勳章。


 民國20年秋,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受日本關東軍的唆使,勾結劉桂堂部叛變,關麟徵率11旅擔任主攻部隊,北面由35師崔振堂負責,最後完整消滅劉桂堂部,並俘虜劉桂堂的殘兵敗將1,000多人。


 民國21年初中共又利用「198」、「128事變」,以及蔣介石引退的機會,不斷的擴張勢力範圍,不但擊敗前往清剿的國軍岳維峻、張聯華等部;並攻陷湖北之浠水、黃山、廣濟、黃安,河南的商城,安徽的六安、霍山、霍邱等城鎮,情勢相當危急。此時中央政府乃於 民國21年5月21日 ,以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對盤據當地的紅軍,作大規模的清剿。當時總共動員32萬人,以分進合擊的戰法,對中共的「豫鄂皖蘇區」加以圍剿。

 

 是役國軍在敵情不明之狀況下主動出擊,首先欺敵南下,在紅25軍北上時毅然轉向主動攻擊以避免兩面作戰之危險,指揮卓越。霍邱之役被編為教材頒佈剿匪各軍,日後並被列為國民革命軍24個典型戰役之一。此役,紅25軍軍長鄺繼勳戰敗被俘虜後槍決,豫鄂皖邊區剿匪戰事日漸順利,第4師威名遠播。

 

 霍邱之役後第4師繼續剿匪,獨立旅關麟徵部在行軍途中於磚佛寺谷地中伏,補1團張耀明部首當其衝,陷於谷內的部隊在混亂中隨時有被擊潰的危險,此時關旅長率官兵數名立於隊伍前喝令補1團就掩護,待穩定陣腳後乃大呼道有種的跟著我一起衝,隨行軍官亦應聲而起率部衝鋒,一時軍心大振,共軍因而大亂,隨後國軍後續部隊掩至,共軍敗走。是役第4師的前鋒偵察不確實,獨立旅行軍時未呈戰鬥隊型至遭截斷皆為重大缺失(其實許多國軍著名部隊均敗在這方面,尤其在江西時損失最慘重)。而關旅長以個人勇氣挽救大軍不散,則為國軍幸事。之後國軍剿匪部隊即不敢再輕率行軍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3)

 民國22年元月,磚佛寺之役後第4師實行整編,師獨立旅擴編為陸軍第25師,關將軍升任師長,時年26歲。1933年,日軍侵犯長城各關口,中央軍第2師,第25師受調北上與83師,編成第17軍,一同北上抗日。陸軍第25師下轄2旅4團,原獨立旅改編為75旅,旅長張耀明少將(轄149團,團長王潤波,第150團,團長張漢初);另納編杜聿明73旅(轄145團,團長戴安瀾;第146團,團長梁愷-杜將軍隨後升任副師長,旅長由梁愷少將繼任),參謀長李均將軍,另轄工兵營、騎兵連、通信連及特務連…等直屬單位。

 

 在古北口與日軍搏鬥,戰鬥極為慘烈,雙方皆傷亡慘重。我軍終於將敵人擊退,25師在戰役中死傷在2/3以上,73旅旅長梁愷將軍負傷督戰,之後關師長因受重傷而被救下送醫,由杜聿明將軍代理師長,旋奉令撤守古北口,但145團派出的一個軍士哨因遠離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隊崩潰後,該軍士哨仍在繼續抵抗,先後斃傷日士兵百餘名。後來日軍用大炮飛機聯合轟擊,始將該哨殲滅。日軍對這軍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曾把其中7個屍首埋葬起來,並題「支那七勇士之墓」,可見25師之士氣之高。

 

 之後25師轉進後調戰線外圍至密雲整補,並負掩護側翼之責,缺口則由新到之陸軍第2師(師長黃杰)在南天門補上。至4月25日,第2師連續作戰5晝夜,傷亡甚大,疲勞已極。敵繼續以炮火轟擊,終日未止。當晚,由第83師劉戡部接替南天門防務。第83師與敵激戰至4月28日,直至高地全化為焦土,才放棄中央據點高地南撤。日軍佔領南天門。戰事結束蔣委員長通令表揚,關師長等人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長城戰役結速後,17軍的番號撤消。25師與第2師撤出北平。23年3月這2師之ㄧ部組成剿匪一支隊,南下江西追剿共軍。25年3月關將軍率部至晉南剿匪,關將軍以25師獨自與4萬以上共軍周旋(林彪紅1軍團、徐海東紅15軍團外加紅一方面軍直屬部隊與獨立師),關將軍利用內線優勢,大膽運動,兩面迎敵把林、徐兩軍團打垮,紅15軍團幾乎全軍覆沒,指揮員劉子丹(紅28軍軍長)戰死。這就是關將軍一直最自豪的-他與共軍交手從無敗績。以後52軍在東北與上海甚至台海,都證明52軍的確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勁旅。


 26年7月,第25師合併第2師,擴編為第52軍,關麟徴升任軍長。27年9月21日日軍進犯河北, 52軍被編入第2集團軍(總司令-劉峙)與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20集團軍(商震)與日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在保定展開大會戰。保定會戰為日軍侵華在平漢線上的第1次會戰。保定失守之後,27年10月,52軍退入河南重整時納編由原河南省保安隊改編而成之90軍納入第195師梁愷部,成為3師6旅制部隊,並納入第20軍團編制。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4)
26年7月,第25師合併第2師,擴編為第52軍,關麟徴升任軍長。27年9月21日日軍進犯河北, 52軍被編入第2集團軍(總司令-劉峙)與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20集團軍(商震)與日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在保定展開大會戰。保定會戰為日軍侵華在平漢線上的第1次會戰。保定失守之後,27年10月,52軍退入河南重整時納編由原河南省保安隊改編而成之90軍納入第195師梁愷部,成為3師6旅制部隊,並納入第20軍團編制。


 27年春,台兒莊會戰,52軍是攻擊兵團,擔負戰場上關鍵性的任務和第85軍、第75軍在台兒莊附近向敵展開猛烈攻勢。台兒莊大戰前日軍磯谷師團瀨谷支隊攻陷滕縣後,當晚攻佔臨城(今薛城),以一部沿津浦線南下,攻佔韓莊,企圖直犯徐州,遭到佈防於運河沿線的我第52軍鄭洞國第2師的阻擊,後日軍拼力爭奪台兒莊,佔領市街。中國軍隊展開街頭巷戰,逐次反擊,肅清敵人,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日軍為解台兒莊正面之危,速以第5師阪本支隊(相當於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面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攻擊包圍。4月3日,第5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數天,殲滅日軍瀨谷支隊大部、阪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負傷9,615人。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台兒莊大戰勝利。


 同年日軍發動徐州會戰大舉夾攻第5戰區,52軍在魯南阻擊日軍時再度受到重創,150團團長高鵬上校陣亡於連防山。長官部乃命52軍由隴海路後送休整,防線交給第3集團軍。曾在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戰中與第52軍較量過的板垣征四郎評價說:「關麟徵的1個軍應視為普通支那軍10個軍。」,而國人更是親切地稱之為「常勝將軍」、「關鐵拳」。

 

 因為在魯南戰事20軍團截擊日軍有功,關將軍乃升任第32軍團軍團長兼52軍軍長,不久後軍長一職即由張耀明將軍升任。32軍團除52軍外另編入37軍(軍長關麟徵兼任)。民國27年7月武漢會戰爆發,32軍團乃開往湖南歸第9戰區指揮(司令長官陳誠上將,第一兵團總司令薛岳上將,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上將)。


 1939年9月,關將軍統率6個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戰鬥從18日開始至10月14日,歷時26天,他與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擺出「天爐」戰法,針對日軍調集的陸、海、空10萬兵力,採取逐次抵抗、各個消耗擊破的方針,共殲日軍20,000餘人,日軍聯隊長山村治雄大佐亦被擊斃。此役,徹底粉碎了日軍會師長沙的美夢,亦是日軍侵華以來遭受最大損失的戰鬥。


 關總司令於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將部隊移防至湖南一年多。1940年法英在中南半島被日軍擊敗,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之西南門戶大開,日軍有從越南方向入侵雲南的危險。國府緊急派遣-關麟徵的第9集團軍(由52軍與54軍共同組成)和盧漢的第1集團軍長途跋涉進入雲南,從此52軍在滇南擔任國境守備4年之久。一直到1944年才奉命強渡怒江,進入緬甸,追擊日軍,並與中國派駐在滇緬的遠征軍會師。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5)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關總司令奉頒勝利勳章,10月國民政府明令發表關將軍為東北九省保安司令長官(第15集團軍番號撤銷)。不幸此時發生「五華山事件(抗戰勝利之初,  1945年10月3日,國民政府為了完整掌握雲南的政局,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趁雲南省主席龍雲所屬之地方武力-60軍、93軍(滇軍)開往越南接受日軍投降的空檔,下令免去龍雲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主任、雲南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職;同時任命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調任命龍雲至重慶擔任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

 

 為了防止龍雲的反抗,國府下令昆明防守司令部司令杜聿明的第5軍採取軍事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控制了除五華山省政府以外的昆明地區…….後來蔣介石為了轉移滇系不滿情緒,將杜撤職調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乃將杜聿明中將撤職,但隨後即改發表杜將軍出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而改以關將軍出任雲南省警備總司令,關將軍任雲南警備總司令後西南聯大學潮不斷,12月軍統局雲南站以武力驅散學運人潮,造成數人死傷。

 

 關總司令引咎辭職,賦閒數月,總司令一職由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章中將(黃埔軍校1期畢)繼任,霍揆章後來也因為著名之聞李案下台(抗日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國、共兩黨便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摩擦不斷,使得才剛剛贏得艱苦抗戰勝利的中國又陷入了內戰危機。為了反對內戰(或是說是配合中共地下黨的反國民黨政府行動),在戰時陪都-重慶由19個民間團體發起了所謂-「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31日,政治協商會議圓滿結束,會議中達成了「和平建國綱領」等5項協定。

 

 為了配合中共統戰-反內戰、反飢餓,參與「政治協商會議」的民主黨派共同商定召開「陪都各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希望向全國百姓宣傳會議結論,並藉此壓迫國府,希望能停止攻擊共軍。1946年2月10日,…國府特務就…不分青紅皂白的就直接毆打大會主席團成員-李公樸、郭沫若、陶行之、章乃器…等人,總共造成60多人被打傷送醫,這就是著名的「較場口血案」。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樸遭到國民黨特務殺害。為了追悼李公樸,聞一多主持追悼會,但是不幸在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就在家門口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暗殺,為了保護父親,聞一多的大兒子聞立鶴撲上去用身體護住父親,不幸也被射成重傷,聞一多則當場死亡『根據解放後國內出版的的【文史資料選輯】披露,國民黨特務的暗殺行為並未得到蔣介石的指示,蔣介石後來為此事還撤了昆明警察局長的職』。


 繼任之何紹周總司令亦因以武力制止學潮擴大而倍受輿論批評)。關將軍賦閒數月後出任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35年7月並獲選為國民大會代表。民國36年10月蔣總統辭去各軍事院校兼職,關教育長乃升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為官校第2任校長,關將軍畢生引以為榮,在關將軍擔任校長期間正逢官校20、21期學生在校受訓,22期學生正在校受入伍訓練,另在全國各省還有9個分校,受訓學生總數超過萬人。

 

 民國37年關將軍奉頒四等雲麾勳章,8月升任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民國38年8月國共在大陸的情勢逆轉,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辭職,李宗仁代總統乃發表關副總司令升任陸軍總司令並晉階陸軍二級上將,但局勢已無法挽回,關將軍乃於大陸淪陷前夕避居香港。


 民國39年先總統蔣公復行視事,關總司令因無法行使職權,總司令一職乃由參謀總長顧祝同上將兼任。關上將自此脫離軍界,僅餘國大代表虛銜。關將軍在韓戰後來台數次,總統本欲重任以軍職,唯關將軍自知與當時擔任軍政長官的陳誠水火不容,乃辭謝返港。此後在港渡過餘生,中共方面及第3勢力多次邀請其回大陸,但皆為關將軍峻拒。民國64年先總統蔣公逝世,關將軍特地來台弔唁老校長與老長官。69年關將軍在香港因病過逝。


52軍在國共內戰期間:
 民國34年日本一投降,國共兩黨立即在神州大陸發動了一場傷亡達數百萬人的-國共戰爭,其戰況慘烈程度並不輸給8年的對日抗戰!而當年國府部隊除了在接收初期打過幾場勝戰之外,大多是以慘敗收場。

 

 國府失敗的原因很多,從軍事方面來說:從國防部到作戰部隊都有匪諜滲透,國軍許多作戰部署還未送出,共軍就已得知整個作戰計畫,導致國軍連連戰敗,也致使國軍官兵的士氣與軍紀煥散。最糟糕的是抗戰勝利之後國府的裁軍作法反倒造成許多無法自謀生活的退伍軍人投向共產黨。

 

 中國在八年抗日戰爭中,徵集兵員1,664萬人,傷亡官兵320萬人,支出軍費共法幣14,643億元,國家元氣大傷。經歷多年戰亂,軍隊復員還鄉,減輕人民負擔和國家財政的重荷,重建經濟,是符合國情需要和人民願望的。

 

 從1946年3月起至明年2月止,整編為步兵30個軍共90個師,編餘官兵,分別退伍或轉業。但是當時國事如麻,國民政府沒有辦法完善的安排所有退伍軍人的出路,造成被裁汰的士兵立即失業,成為無法謀生難兵。士兵來自民間的,問題尚易解決,而國軍軍官大都是職業的軍人,戰後第一次裁撤下來的已有10萬人,除部份轉業到警察之外,其餘的軍官已很難找到安置,再加上當時戰爭剛結束,百廢待興,整個中國工商業落後,農業殘破,社會根本無法吸納這龐大的失業大軍。再加上國民政府復員計劃欠佳且實施倉卒,表面上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徒具虛文。所以許多找不到工作的退伍軍人,大多跑到共產黨的部隊去了。所以當時流傳一句話是:「老蔣不要,老毛要」。

 

 周恩來也說:「我們的戰士有很大部分是俘虜(投共)過來的,稱為解放戰士,有的部隊,解放戰士竟佔80%,少的也佔50%〜60%,平均約佔65%〜70%。對於俘虜,我們實行即俘、即查、即補、即訓、即打的辦法,就是說士兵一俘過來就補充到部隊,經過訴苦教育,就參加作戰」。結果就造成-國共部隊有形的兵力和無形士氣於是此消彼長,國府的整軍不當也整掉了軍心,當然非敗不可!而且在國府對日抗戰期間整個共產黨並未經歷太大的戰爭損失,甚至還暗中茁壯。而且在東北戰場中解放軍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比國軍還早進入東北,並接收日本關東軍所遺留的大批武器,而國軍作戰幅員遼闊,兵力無法兼顧,於是國共戰爭爆發後,國軍初期所掌握的優勢不久就逆轉直下,最後兵敗如山倒。
 
1949年後中華民國陸軍第1主力-52軍(6)
 在民生方面:經過8年對日抗戰(其實並不只8年),整個國家已經國困民貧、百廢待舉,而且國府當時並未料到戰爭勝利會來的如此突然,因此整個接收計畫是亂七八糟,最糟糕的是許多國府接收大員貪污腐敗,造成許多民怨,像台灣的228事變就是其中一例。因此中共只在短短3年(1946〜1949)就將蔣介石800萬軍隊整個打垮,並將其逐出大陸。


 但是唯有52軍是國軍當中勝率高過於敗率的部隊,不論是在東北戰場、上海保衛戰,52軍都讓解放軍吃過大虧。在初進入東北戰場之時52軍就立刻攻下許多城市、還差一點將共軍趕到北韓,李運成將軍當時為上校團長,當52軍要撤出東北時已經是52軍新建第25師少將師長了(撤至台灣李將軍曾任-澎防部副司令、憲兵司令-最後一任上將憲兵司令)。

 

 國軍在東北戰場初期投入的總兵力高達55萬人,但是當國府兵敗東北時,唯一完整建制撤出的部隊只有52軍(撤出的主要為-52軍軍部與第2師大部,而第25師除師部之外,其大部分部隊均被解放軍4縱殲滅),與青年軍207師(一部份)而已。其它部隊如孫立人將軍一手訓練出在緬甸戰場大名鼎鼎的常勝軍-新1軍及新6軍,在東北全軍覆滅,原中央軍德式87與88師擴編而成的71、72軍,也幾乎在東北全軍覆沒(71軍後來在四川投共)。其它部隊就更不用說了,能撤出的只剩一些建制不全的殘兵敗將而已。


 52軍撤出東北之後,先撤到葫蘆島,再撤至江蘇常州整補,所以當徐蚌會戰展開時,52軍的主力並未参戰,只在京滬鐵路沿線擔任掩護作戰。38年4月,國軍因江陰要塞叛變投共,國軍防線迅速崩潰,解放軍大舉渡過長江,國府被迫放棄南京,京滬防線由南京轉移至上海,當時國軍連連戰敗,鬥志全無,但是駐防在月浦一帶第52軍發揮以少對多的高度戰力,只以15個連的兵力,硬頂住解放軍三野10兵團28,29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結果創造了國共內戰後期唯一的勝戰-「月浦大捷」。


52軍撤至台灣
 民國38年撤退(轉進)到臺灣的國軍共約50萬人。比較完整的軍有:高吉人(陝西靖邊人)的第5軍、高魁元的第18軍、沈向奎的第25軍、劉玉章的第52軍、闕漢騫的第54軍、段澐的87軍(由青年軍208師擴編而成)…等,所剩部隊不多,番號也不齊。自35年6月國、共內戰烽火點燃,至38年12月國民黨政府遷守台灣,兩黨全面內戰共持續了整整3年半之久。這段時間蔣介石總共損失約800萬軍隊。國共兩黨情勢完全逆轉。


 民國38年5月25日,52軍由由上海撤向舟山群島((根據劉玉章將在自傳中敘述~因為匆促撤退至使有上萬新兵在上海碼頭來不及撤出~這些人後來可能都被送到朝鮮半島當炮灰了),38年6月由舟山群島撤至台灣澎湖,擔任守備任務。7月,52軍調至台灣,駐防於新竹、苗栗、宜蘭。同時將296師及73軍,撥歸第52軍第2師建制,以充實52軍戰力。52軍來台之後成為台灣島內防禦部隊的主力。

 

 民國39年2月,獨立40師撥歸52軍,原第40師師長范麟師長接任52軍增設副軍長。此時52軍下轄第2、25、40三個師。41年52軍於楊梅整訓,將第2師改番號為33師,師長為侯城達將軍。第25師番號則撤銷,與第40師之ㄧ部整編為第34師。在這值得一提的是在1950年韓戰爆發以後,整個台灣雖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是蔣介石仍然準備要派出手中唯一之王牌部隊52軍到韓國戰場参戰;曾任駐韓大使的 邵毓麟 先生在其回憶錄【使韓回憶錄】中記載-蔣介石最早是想派67軍軍長劉廉一將軍(後出任大陳防衛司令),率領-201、67、18三個師,加上一個旅的裝甲兵、20架運輸機-總共33,000人組成援韓軍赴韓國參加韓戰。

 

 但隨著情勢的改變,蔣介石仍改變心意,準備要派出手中唯一之王牌部隊52軍到韓國戰場参戰,並希望國軍能在聯軍的支援之下越過鴨綠江-由東北反攻大陸。當時已得到麥克阿瑟將軍的同意,但是最後在美國不願意得罪中共,將戰爭擴大的情況下反對台灣出軍而坐罷!即便如此,中共最後仍以自身利益考量,出兵朝鮮半島,挽救了幾乎滅亡的北韓政權,同時也造成美軍與聯合國軍更大的傷亡,也使得在戰事拉長到了3年,也差一點就變成第3次世界大戰。


 民國43年5月,52軍奉調戍守金門,7月1日國軍統一變更番號,52軍改番號為第8軍,軍長為郭永將軍,同時將68師撥歸第8軍,此時第8軍轄第33、34、68三個師,隸屬第2軍團。為擴編34師戰力,韓戰歸來的反共義士及台籍充員兵約3,000多人,均擴編入34師。


 民國45年6月1日,國軍實施「紫金案」演習,第8軍由金門奉調台灣,進駐台北樹林。不久奉令與第3軍番號對調,第8軍改番號為第3軍。改番號後,第3軍轄33、57、58師。並隸屬於陸軍第一軍團。後來由第2師改編的33師又改編番號為333師,同樣的由25師改編的34師也將番號改編為234師,分駐高雄與台中。87年這兩個師又恢復了33、34的番號。後來在最新的精進案中33師又改編成第8軍團下轄的摩步298旅(埔傳部隊)駐台南、34師也改編成-10軍團的摩步200旅(古北部隊)駐嘉義。


 李運成陸軍二級上將:憲兵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參謀總部特別行政助理官。1963年12月晉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信 的頭像
    阿信

    難得緣份~金誠連部落格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