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 帶領海鵬南飛的勇者——劉鼎漢將軍紀念館

: http://tw.myblog.yahoo.com/genliudinghan-memorialhall/article?mid=180&prev=-1&next=179

 

有關澄清「金門之熊」一書P.243P.244頁作者提及說明陸軍第十九軍之相關編成部份

                                                                              劉鼎漢將軍紀念館


版主拜讀「金門之熊」大作後,發現內容多處欠缺深入查明史料,以使部份內容與事實不符,在此澄清之。


作者於該書P.243頁提及「湯恩伯上將於二十二兵團部主持軍事會議後,由十二兵團參謀長楊維翰將軍陪同,於岸邊視察十四師登陸。但見小船靠岸後,下船的都是一群穿著各式便服的百姓。當時這些人不是被十二兵團於潮汕地區收編的地方鄉鎮自衛民團、保安隊,便是臨時抓伕而來的男丁,許多人尚有營養不良之貌。」該書作者於此為直接撰寫,並無說明參考資料,判斷應為主觀撰寫。就此,與歷史史實不符,有違歷史寫作之精神,應予查明後更正之。首先,第十四師之組成,並非地方鄉鎮自衛民團、保安隊,根據民國658月胡璉上將所著「金門憶舊」一書「十五 古寧頭大二擔」P.106頁所述,十四師於遼寧失利後,再度於十二兵團中倉卒組織編成,所以服裝械彈不齊全。初不料此師果敢能戰,不以軍服不齊而減色。就此,十四師並非由地方鄉鎮自衛民團、保安隊所編成。


另作者於該書P.244頁提及「十九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十九軍主要由兩股部隊合成,一部份為由南昌、吉安、遂川、贛州、會昌、筠門嶺一路退到潮汕地區的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及部份直屬部隊;另一部為由參謀長歐陽江率領,邊打游擊邊退到潮汕地區江西省保安團、交警,兩部均在無退路下,由十二兵團收容,編成第十九軍。該軍兩師長也是由保安團等單位出身的吳垂昆、沈莊宇擔任。由於該師直到潮汕收編前,都是鄉里反共游擊隊或自衛隊性質,不是正規軍人,又雜有沿途拉伕的充員兵,在兵荒馬亂軍服不及趕製下,就這樣撤到金門登陸。」以上是該書作者引用 謝輝煌 先生所著〈無贛不成軍:留金歲月〉《金門日報》20021025。孔子嘗曰:「以不教之民戰是謂棄之。」意謂為政者用未訓練之百姓上戰場,無異自棄民心,敗亡之徵也。」這段則是該書作者的評斷。根據民國87年由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所出版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其中「第二章 經歷戰役第五節保衛台澎金馬時期」P.263頁,說明兵團由胡璉司令官率領兵團直屬部隊、暨軍官大隊、學生總隊與兩個軍集合於豐順周邊。會合江西省方天省主席所帶領的江西保安團隊、交警總隊,浩浩蕩蕩以十萬餘之眾,沿豐(順)揭(陽)公路,由十一師掩護,迎接大兵團南下,集結於潮汕地區。部隊集結後,此時人數以達十萬餘人,但軍、保、警雜處,胡司令官於是發揮編組長才,為能全勝之大膽識、大擔當精神,又得於方天主席之同意授權,乃將江西保安團編為第十三師(以吳垂昆為師長);編成五十六師(以沈莊宇為師長);以交通警察總隊編為第四十三師(以鮑步超為師長)。因此擴編一個十九軍,以劉雲瀚為軍長。兵出潮汕後,其十二兵團組織為下:


第十八軍(高魁元軍長)下轄:第十一師(師長劉鼎漢)、第四十三師(師長鮑步超)交警編成、第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


第十九軍(劉雲瀚軍長)下轄:第十三師(師長吳垂昆)江西保安團編成、第十四師(羅錫疇)、第十八師(師長尹俊)


第六十七軍(劉廉一軍長)下轄:第五十六師(師長沈莊宇)江西保安團編成、第七十五師(汪光堯師長)、第六十七師(何世統師長)


就以上資料看來,第十九軍,並非全部為江西省保安團、交警所組成,更不是所謂:「不是正規軍人,又雜有沿途拉伕的充員兵」,乃是胡璉將軍為期「發揮戰力、平衡戰力、以舊帶新」自抗戰、戡亂以來的胡璉兵法(如初有研究胡璉之戰法者,應瞭解該法之內容),將保安團之同時納編至各軍之中,更非其走投無路而收容之,乃是徵求方天省主席同意後所編成。古寧頭戰事發生,十九軍第十三師尚編成中,因此並未參戰,另第五十六師隨第六十七軍前往舟山群島,亦未參與古寧頭之戰,第四十三師駐守金東,亦未參戰,湯恩伯上將所看下船的「民伕、雜務兵」乃為幾經訓練但未有軍服的第十九軍第十四師官兵,並非「未訓練之百姓」。該軍另一師第十八師,在尹俊師長領導下,克敵摧鋒,戰後獲頒虎旗師,十九軍可是糾糾武夫,戰力極強的部隊,不久後,還增援舟山群島!另該書P.244頁所述之交警,根據民國658月胡璉上將所著「金門憶舊」一書「六、書蔬魚豬」P.31頁所述,十八軍四十三師鮑步超將軍的部隊,原屬交通警察縱隊,其前身為忠義救國軍,精幹而又有剿共經驗,尤其是在山區游擊作戰,更是一般軍隊所望塵莫及,但是不會打正規戰,特別不懂海岸守備。並非游雜部隊亦非「金門之熊」作者所述「未訓練之百姓」。研究歷史者,應對於史料之收集特別重視,如為因收集缺乏或疏漏而造成內容之乖謬,或因主觀喜惡而論定,必貽笑青史,殊不可疏忽才是。作者引用孔子「以不教之民戰是謂棄之。」論斷胡璉司令官「用未訓練之百姓上戰場,無異自棄民心,敗亡之徵也」,幸好天佑中華民國,十二兵團所屬之第十一師、十四師、十八師、六十七師、七十五師、一一八師不辱使命,締造舟山登步、金門古寧頭、大二擔戰役,迄今金門百姓稱胡璉將軍為現代恩主公,年年由縣長率領百官祭祀胡璉將軍,在當時許多衣冠不整經過軍事訓練過的勇士,為了保國衛民,而犧牲了性命,第十四師李光前團長,用性命證明自己是正規軍人,金門百姓也在他死後,恭奉他為神。後世寫史之人,應更謹慎、客觀經過多方考證的寫出真正的歷史,不要利用讚揚金門之熊的勇猛之時,搭載著怨恨之人,壓過這些十二兵團的英雄,而只因為他們是十二兵團的孝子賢孫。金門之熊,是胡璉將軍表彰陳振威營長所率領的裝甲勇士所給予封號,在金門古寧頭,再度一起攜手,裝步合作,把共軍趕下北山斷堐,這群人在民國37年的雙堆集就已熟識,胡璉將軍搭乘周名琴連長的戰車,衝出了重圍,十二兵團才得以重建。十二兵團與裝甲兵第三團第一營更有著共患難的手足之情,若假表彰「金門之熊」之手,行打擊十二兵團之實,我想這是這群裝甲兵所始料未及的更是英雄們所不願樂見的,史書者用字遣詞更宜慎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