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國墩的石花 作者/白棟樑
民國四十八年,也就是「八二三砲戰」的隔年,蔣中正總統視察百廢待舉的金門,有一天,他來到一個三面環海的濱海漁村,那兒正在進行一項浩鉅的工程,光是地下碉堡的部份,就耗去一萬多包的水泥,比起一般明堡只需三、五包水泥,簡直是無與倫比。視察過後,頷首稱許的蔣總統,抬頭一看,卻見漁村的拱牌上寫著「蚵殼墩」,蔣總統沉吟了半刻,接著當場下指令,將這個地方改為「復國墩」吧。
復國墩,位在金湖鎮,屬金門的最東端;有人說,金門島像一根脛骨,如是的話,復國墩無疑是一塊懸在骨外的島中島。由此處往西眺望,金門的最高峰(253公尺),也是精神堡壘的太武山歷歷在目;與太武山一樣,復國墩主要是以花崗石片麻岩構成,此石極為堅硬,又富紋理,它有如磐石,不僅讓復國墩得以兀立在廈門灣中,也庇護了島民世代相存。
復國墩,只有二十來戶人家,它們全是以條岩或方形的塊石為牆基,其上再覆以寬大又厚重的馬背形屋脊,形成上圓下方的對襯比,別致得令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山牆也是極具特色的一部份,它們不分門戶的高低,均塑有方角或雲頭的彩飾,甚至有些人家還加上書卷或畫軸,讓人錯以為是來到書香世家,而不是海角的一隅。
金門,是個宗族社會,往往一個村,便是一個宗族;宗族的好處是血濃於水,對外易於抵擋外侮,對內又能互相提攜。所以古寧頭的李姓,自古代有武將出現;而瓊林的蔡姓,則是進士滿宗堂而成豪門。復國墩亦不例外,惟特殊的是,他們全姓「關」。一位關老爹說,他不知從那個年代開始,復國墩就不再靠蚵為生,在他的記憶中,被日本佔領的那段八年日子裡,他們在捕魚之外,也常受僱到大陸對岸打零工,換取微薄的米糧地瓜。迨至民國三十七年,國民政府撤出大陸,整個情勢再度面臨改觀。他說:
「火砲無情,加上戒嚴,金門像個上摸不著天,下搆不著地的孤島,在出海不便下,我們只好把目標轉移到軍人的身上,當時光是復國墩駐軍就有三、四連,整整多出村民數倍。起初,我們只幫阿兵哥修改、漿洗衣服,漸漸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連理髮、撞球、雜貨店都包。總而言之,除了吃飯、睡覺,駐軍的一切民生所需,全包在我們村民的手上。」
復國墩有一家名為「阿芬」的海產店,很多人覺得納悶,為什麼偏僻如斯的地方,怎會有這樣一家算是體面的食堂?根據年屆六十的關老板說,他們當初也只是「萬能店」,後來脫穎而出,轉型成餐飲業。冷酷的政治對峙,徹底改變了復國墩;甚至整個金門人的生活方式,村民雖百般無奈,但迫於現實以及衣食無缺下,一切的犧牲只好拋諸腦後。
孰料,人算總有不如天算的時候,民國八十一年,國民政府為了因應冷戰的結束,驟然從金門大前線裁軍,且將從前的十萬大軍遞減至一萬多人,如此的大轉折,雖樂了視外島為畏途的阿兵哥,卻苦了頓失所依的金門人;根據統計,現今金門縣大約有五萬多人,但是外移至台灣的金門人,卻有近三十萬之譜,他們大都是在那個矛盾的年代,不得不作的一項痛苦選擇,即使後來政府開放金門的觀光,也無法力挽狂瀾。
金門有二個商業中心,一是在金城,另一在山外,而復國墩剛好離這二地十分遙遠。眾所周知,台灣的觀光客,喜歡湊熱鬧,往顯眼的目標跑,即使現在政府將金門的觀光價值提升至小三通,但真正的受益者還只是侷限在這二個首善之區,其它的地方只能眼巴巴的望客興嘆,究竟有多蕭條呢?這從復國墩裡只能見到「老伙仔班」,便可看出端倪。既然命運如此的作弄人,何以阿芬海產店還能生存下去,何況前數年,它才徹頭徹尾重新裝潢過,這豈不是更加矛盾?原來有個小小的秘密在裡面,它就是石花。
石花,乍聽之下,許多人誤以為一定是開在石頭上的花,甚至錯聽為石灰;其實什麼都不是,它反而是寄生在一種名叫「藤壺」貝類身上的藻類。金門的藻類有紅藻、綠藻與黑藻,奇的是石花都不屬三者之一。地方的耆老說,金門人何時發現石花的妙用,口耳已失傳,但至少在年幼時,他們的兄長已開始下海蒐集撈捕。
石花,生長的季節只在農曆的二至六月;採集時,利用特製的鐵刮器,將緊附在花崗石上的藤壺刮下來。耆老說,由於作業區是在潮間帶,故每個人的收穫量有天壤之別,端看各人的伶手俐腳。但是藤壺挽回家,才是真正細活的開始;首先要將石花小心翼翼的從藤壺的背殼上刮下來,然後洗淨,再拿到太陽底下曝曬,如此的洗、曬,總共要重複十次,才能將石花洗淨,且由黯黑色脫胎為淡黃。說到此處,大家都以為關老爹一定是個中高手,孰知滿臉風霜的他尷尬的笑著說:
「我們男人那有這份耐心與磨工,都是女人在做的啦。」
石花成形後,像一團細菊花,但它不是就此可食的,底下還有些學問,就是要將石花放進電鍋蒸煮,內鍋八分水,外鍋另放一杯半的水,而石花還要包在白紗布裡,才不會弄得一團糟。佝僂著背的關老阿嬤說,在電鍋未發明之前,他們都是在大鍋裡煮,結果一半浪費在鍋外,十分可惜。
冷卻後的石花又是什麼模樣呢,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跟台灣的愛玉子毫無二致,而且具有消暑解熱的功能;這不是很神奇嗎?老天把你丟在那裡,就會給你生存之道,台灣與金門一樣,都是溽熱難當,若無消暑品,我們不知要如何度過炎炎夏日,這就是老天的好生之德,也是先人的智慧。
那究竟石花與阿芬海產店有什麼因果關係呢?其實說來也沒有直接關係;自從開放觀光後,阿芬海產店與眾多的商號一樣,都以為這是久旱後的甘霖,於是一窩蜂的想沾光,結果在惡性競爭下,金門的旅遊收費,從一萬多元慘跌至今天的三千元,家家不但叫苦連天,甚至傳出惡性倒閉的連鎖反應,一場春夢,如今卻落得日月無光。哀傷的關老板說,投入的裝潢費不算,光是現金的部份,他就鎩羽了百多萬元,於金門人而言,這無異是踩到地雷。
然而就在晦氣當頭的時候,金門卻悄悄的掀起吃石花的風氣,它不但傳遍金門各角落,連觀光客都受到感染;可是石花的取得豈是容易,偌大的金門只有二、三處有生產,其中最大的產量是在復國墩,其餘的只是點綴,在饕餮的絡繹於途下,間而為阿芬海產店帶來不少食客。關老板額手稱慶的說,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小小的石花救了他。
雖然石花像個奇葩,為復國墩及眾多的零售商帶來一盞光明,然而誰能保證它的前途無憂?以近的來說,大陸眼見石花有利可圖,紛紛起而效尤,且以一斤三百元的零售價傾銷金門,比起金門本土的一千元便宜很多。關老阿嬤忿忿不平的說,她隔壁的小嬸,是村裡採石花的高手,一季六個月下來,也只能採六十斤左右,是別人的二倍,辛苦得很,一個月卻只賺一萬元。反觀大陸加工粗糙,只洗二、三次便交貨,衛生條件根本不夠,何況大陸工資便宜,怎麼跟他們比?老阿嬤說:
「有時我們寧可不賣,乾脆寄到台灣,給兒孫吃。」
這就是國人的悲哀,台商到國外設廠,沒有本事與外人競爭,儘把商品傾銷回來,甚至技術輸出,結果遭殃的是母國與同胞,現在金門充斥著大陸貨,這又利益了誰?幸好在層層教訓中,已有社區工作者開始反省,比如一位李姓的民意代表:
成功大學畢業的他,曾在台灣從事建築業,雖然一路走來一帆風順,不過後來還是選擇回鄉,並當上本屆的縣議員。每次有人造訪他的服務處,他總是熱情奉上一杯入口即化的冰石花。他不勝婉惜的說,石花固然是美味可口,但是更大的價值卻是石花背後的人文與美麗的自然景觀,如果將石花提升至文化的層級,而不是只定位在季節性食品,豈不是相得益彰,也不至於與大陸貨惡性競爭,可惜這部份都被大眾忽略了。為此,他到復國墩實地導覽解說,告訴他們這個老「蚵殼村」不只典雅清靜,村底下的海岸線才是別有洞天;晶瑩的花崗石、燦爛的晨曦、繽紛的濱海植物、潔白無瑕的沙灘,而那一株株高聳挺拔的瓊麻,就是當年用來反空降的綠色尖兵,尤其晚霞時,迎著沁心的海風,更是至高的享受。他充滿自信的說:
「金門絕對比印尼的巴里島更漂亮,為什麼國人只往國外跑,硬將鈔票往外送,自己反而困在內部自相殘殺,流血輸出。這問題的癥結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我們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內涵。」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相信在集思廣益下,金門不只有石花,一定還有更多的鄉土情等我們去發掘。」
圖:復國墩石花採收情形
留言列表